天空没有留下踪影,但岁月已经飞过。幸好有历史记下了她的痕迹。
翻开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痕迹便是许多“第一”和“唯一”。
——1994年,学校被原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首批10所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是江西省第一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该校以整整17年的高职办学经验成为内地高职教育的领头雁。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属高职高专院校。
——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江西省当时唯一一所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高职院校。
——2005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是江西第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2007年,学校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首批重点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江西省唯一的全国仅有的15所院校之一。
——2010年7月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11年5月10日,学校从全国2000多所本、专科院校中脱颖而出,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一起入选“2010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十强”,成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江西职业教育的传奇。在初夏的清晨,记者走进这所芳草萋萋、绿阴如盖,处处呈现着蓬勃生机和活力的学校,来了解这段历史的创造过程。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了解到,创造这段历史的是先进的理念。理念引导行动,行动便有光明。这些“第一”和“唯一”反映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高职教育改革的灵魂。
面对改革的大潮,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里,学校始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秉承“德行大道,技承天工”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面临着教育界面临着的学与用的矛盾,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果断转变培养模式,创新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校企合作中办学,于工学结合中育人”,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面临着人们所诟病的人才供与需的矛盾,学校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主动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工学、管理、经济、文法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群,专业结构与船舶行业的技术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5月下旬,教育部派出的中央电视台《百所名高职》摄制组进驻学校,对学校进行了为期4天的深入细节采访。摄制组一行对学校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体面就业、高端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充满了兴趣,并为师生在国家级、省级大赛所取得的成绩及教职员工敬业奉献的精神所震撼。摄制组饶堃导演说:“九江职院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形势表面看来是学校的行业背景优势,实际上,它反映的是学校长期秉承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办学成效。没有这些,所谓毕业生充分就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采访中,有人告诉记者,创造这段历史的是一群让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的人。50年,半个世纪,18250个日夜,当年的学校旧貌已换新颜,濂溪河畔朗朗晨读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守候这一切的老师却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学校建校后的第一批青年教师,他们淡泊名利,以校为家,数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奉献给了这所钟爱的学校。在老教师的传承下,新的职院人更加发奋图强,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船舶总公司和省劳动模范,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省教学名师、省首师技师等等,他们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一批批学生以这里为起点,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崭露头角,他们中有的成为商界精英,有的是企业老总,有的成为中国两大船总公司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他们见证着这所学校的飞速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心聚智,加快发展,为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的巨幅标语尤为醒目。说起这条标语,学校师生无一不向记者提起2010年7月9 日那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功跨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实力雄厚,不甘落后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再添厚重砝码,学校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不止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里程碑。正如院长魏寒柏博士所言:“这是学校50年办学历史上又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是九江职院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是全校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既是对我校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未来建设思路的充分认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告诉记者,至目前为止,今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达91.03%,学校毕业生出现“脱销”现象。
傍晚,落日的余晖给校园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吃过晚饭的学生们有的打球锻炼身体,有的坐在石凳上聊天,这一静一动之间,不变的是青春的气息。办公室里,老师们写着准备明天的教案,思考着下一步的教学,虽然忙着不同的事,相同的却是敬业的精神和对窗外那群孩子的关爱。看着这一切,记者相信,过去的辉煌只是起步,未来,学校必将创造更多的“第一”和“唯一”。(舒平 记者 许明峰)
|